双十一来临前,各大商家已经进入了预热状态,不少商品可以预付定金,到十一月付尾款,定金一般不超过商品全额的20%。对比付尾款时的“巨额”,付定金时的小数目则让人畅快很多,关于“付定金与付尾款时的区别”等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引发了大批网友的互动。
不少网友表示“付定金一时爽,付尾款悔断肠”,但看到双十一的优惠力度,再加上定金的较少数额,还是忍不住成为“剁手党”,商家的金库里在双十一还未到来前就已收入一波金钱。那么这一预付定金的方式藏有多少商家对传播的巧妙运用?接下来普勒公关为大家分析一些商家利用定金作为传播手段的分析。
商家与媒体的议程设置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离双十一还有二十多天,还未正式开售商品,各大商家就已经赚取了不少消费者的关注度,这一原由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商家和媒体们对双十一的大肆渲染,营造一种“买到就是赚到“的拟态环境,以此来影响消费者们对自身购买欲望的认知。再加上预付的定金是有时间期限的,错过支付定金的时间段,再买商品则享受不到定金和“付定金立减”权益的优惠,“定金抢先购“策略使得不少消费者前赴后继的支付其商品定金,增加商家与媒体议程设置的导向性。
商家利用消费者的趋同心理传播”爆款“商品。由于商家和媒体对双十一营销的造势,许多消费者被植入“赶紧抢,晚了就没了”的观念,纷纷加入了“比手速大赛“。商家塑造的“爆款“形象增加消费者抢购商品的欲望,减少消费者的下单时间,而预付定金则是抢购”爆款“的第一步。
消费者的认知不协调驱使消费者不断地”摆正“自己的购买行为。在预付定金时,消费者已经产生了对商品的心理认同感,对商品持有认可并支持购买的态度,其在心中定下了与商品的”协约“。如果在后面付尾款时,消费者因价格的不适而犹豫购买时,认知的失调会使消费者通过面对之前对商品产生的心理认同感来不断地安慰自己接受并支付尾款的金额,完成”协约“。
以上是普勒公关为大家分析双十一预付定金所用的传播手段分析。当然,双十一使用预付定金的策略还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解析,普勒公关在这里再为大家展开三个关于定金的经济学知识,毕竟作为一名公关人,对社会学科的知识应该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做公关活动时才能更好的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
商家对商品的“价格混淆“创造优惠假象。除了定金之外,商品的详情页上会有满减、商家券等减去定金的预售价,同时还有,各种券、零津贴、抢积分、抢红包等多样化的优惠渠道,使得双十一的优惠策略越来越复杂。在经济学中,这种策略被叫做“价格混淆”,在激烈的市场环境种,商家利用复杂的价格计算规则增加了消费者比价的困难,并造成了一种价格优惠的假象,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或增加自己的销量。这种假象让消费者产生了商品价格巨大的优惠力度,从而促进定金的交付,同时对比尾款时让人眼花缭乱的省钱策略,一点就直接进入付款界面的定金倒是显得更加“人性化”。
消费者预付定金的沉没成本;民法典587条定金罚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不得要求返还定金。消费者在付完定金后,该定金由于消费者自身原因导致未如期支付尾款的,是不允许退定金的。因此,在付完定金时,商家已经在消费者的心里定下了一个“协约‘,如果”违约“则会失去预付的定金,在付尾款时很多消费者会考虑自己所付出的“沉没成本”,心疼”毁约“付出的代价而狠下心来付尾款。
消费者预付定金的机会成本;如上述所说,消费者会心疼不支付尾款的沉没成本,最后选择支付商品的尾款,那么从付定金到购买结束这期间,消费者要付出机会成本,比如同类竞争对手更大的商品优惠力度等,消费者只能选择放弃或漠视其他商品带来的诱惑从而保持对已付定金商品的忠诚度。
最后,笔者认为,企业在做任何推广活动时,都应该考虑到社会、经济、传播、营销、心理等学科知识内容,单单分析一个方面的知识难以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有效的推广活动,我们可以多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被众多消费者关注的推广活动,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从而优化企业的推广活动。